【科技年代,失語年代】
"The trouble concerns the fact that the "truths" of the modern scientific world view, though they can be demonstrated in mathematical formulas and proved technologically, will no longer lend themselves to normal expression in speech and thought."
(Hanna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
思考:
漢娜 (Hanna Arendt) 寫 《人的處境》(The Human Condition) 的年代,是美國剛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年代。那時她已預到科技如何影響人類的語言本能。技術語言將取代人類日常生活的語言,人類語言再無力維繫社會。
你可能會問,這個講法是否誇張了嗎?今天,人與人之間仍可以溝通,彼此了解。但我們察覺不到影嚮,大概是因為科技往往是漸進式影響人類,我們就無法看到顯著的改變。所以讓我舉一個誇張的例子:以前燒柴的年代,如要解釋如何煲飯,就會說到「用柴燒」、「看火勢撥扇」 等等,整個過程都使我們明白如何煲好一煲飯。但今天,我們就會說,「調教水位」、「按掣」,這些都已是機械語言了。漢娜所指的,大概就是這種失語 (no longer ... normal expression) 。人類失語,人與人之間、人與其他創造界之間,便會產生異化 (alienation),社會就容易解體。但今天科技不但日益猛進,還有 STEM 在教育上使科技如虎添翼!人類正在做什麼?這也是漢娜在《人的處境》中要問的問題。
然而,我們總不要忘記, 人類精神文明之中,除了「科學和科技」外, 還有「人文」 和「社會科學」。 我想,只有在這三大人類文化結晶鼎足而立之時, 人類文明才可有較完善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