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未遇上過的雀鳥】
(凡赫魯,《鳥的感官》, 2018)
今天科學家研究雀鳥,已用上了 fMRI、GPS和心電圖等設備,再配合由來已久的解剖學和行為實驗來研究,使我們進入重未想過的雀鳥世界。作者按著不同感官 — 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磁覺和情感 — 逐章介紹鳥的知覺:雀鳥能在上數百公尺外準確看見樹林裏的蚯蚓,在高空嗅到海面上的蝦和墨魚,準確辨別方向飛行上萬公里等等,都是人類難以企及或了解的。但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指出,「只要能辨別牠們具備我們沒有的感覺,只要我們不自動假設牠們跟我們共有的感覺一模一樣,就可以略窺鳥類的感覺世界」。換言之,人類必須謙卑,承認大自然不能單以人的感官來了解。所以在每一章,我總發現作者筆下的科學發展,都是後浪推前浪,科學家每每用上更客觀,更不以人類為中心的方法來研究,結果得出更精確的理論。然而最弔詭的就是,當我們這樣謙卑了解大自然時,卻發現鳥類有很多行為也與人類不謀而合。我想,這大概就是上帝創造的智慧吧:人類與大自然本為一家,因而彼此相似,但上帝卻要人謙卑放下自己,才能了解這個家、融入這個家。或許對教會來說,我們已謙卑放下,甚至讚美上帝創造的奇妙。但科學發展卻提醒我們,越融入這個家,就越發現家裏有更多不明白的地方等待探究。所以教會在敬拜之時,仍須理智探究大自然的來龍去脈;在驚訝自然界的奇妙時,也得有信徒冷靜鑽研科學,進入更精確的了解。